罗马游记(上·古罗马篇):从万神殿到斗兽场,探寻帝国的荣光
古罗马,这个承载着辉煌与传奇的名字,总能让人联想到骁勇善战的军团、四通八达的道路,以及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然而,昔日的荣光是已然湮没于时间的长河,还是仍在今日熠熠生辉?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尘埃,走进两千年后的罗马,一探究竟。
1
和平祭坛 · 公元前9年


和平祭坛既是和平的象征,又用于祈求和平。

和平祭坛的规模为12米× 11米,在古罗马属于小型建筑。祭坛没有屋顶,东西两侧设有出入口,四壁布满浮雕。浮雕分两层,下层统一是树叶和藤蔓,东西两侧的上层刻着经过精心挑选的神话故事,南北两侧则刻有皇室成员和其他重要贵族的形象。

和平祭坛原来所在区域被台伯河水带来的淤泥淹没后,直到16世纪和平祭坛才被发现。但当时的遗址上已经布满后世的建筑,没有办法继续挖掘。1938年墨索里尼下令将和平祭坛挖掘并转移到现在的位置。如今,人们围绕和平祭坛修建了一座现代建筑,并设立了博物馆,将它保护了起来。
博物馆里还有一排罗马帝国历代皇帝的头像,完全复原的建筑模型以及其今夕位置对比的3D地图。由于位置在老城区边缘,这里访客并不多,可以安静仔细地观赏建筑和浮雕。强烈推荐大家来这里看看。
2
金宫 · 公元68年


公元64年,罗马城发生了一次大火,摧毁了半个罗马城。火灾过后,皇帝尼禄下令在遗址上建造一座名为金宫(Domus Aura又叫黄金屋)的庄园。
罗马的传记作者苏埃托尼厄斯曾经描绘过金宫的雄伟与奢华:
“入口大厅非常高大,足以容纳一座高达 36.6米的巨大雕塑(装扮成太阳神的尼禄巨像);拱廊连绵足有1.6千米长;巨大的池塘周围环绕着各种建筑,就像一个小型城市一样;四周遍布着耕地、葡萄园、牧场和林地,各种家养和野生的动物在其中出没。黄金屋里铺满了金子、宝石和精美的珍珠。所有餐厅都采用的是象牙装饰的天花板,这些天花板可以滑动,可以向尼禄的客人们洒下花雨或是香水……”
金宫为尼禄带来了更多的骂名。尼禄之后的罗马皇帝们都对金宫进行了拆除和改建:韦斯帕芗将人工湖改建为圆形竞技场;提图斯在庭园的西南角建了一个浴场;图拉真把主楼拆除后也重建了一个大浴场;哈德良在“穿行大厅”的位置上兴建了一座神殿。
现今可供游客参观的金宫,只剩当年的冰山一角。据说当年的金宫有300多个房间,而今对游客开放的仅有32间。
房间少也罢了,当年的壁画与装饰破败残缺也可以理解。但我无法接受的是,几乎所有房间的窗户以及与外界相连的门都被堵死了,现在的金宫冰冷阴暗潮湿,活脱脱一座巨大的地牢,完全无法透过它想象当年盛景。
一些房间里的高科技复原场景:


更多地看到的是这样的场景


最明亮的也不过如此

金宫的门票是按固定时间由导游带领的团队参观,里面光线昏暗,空间庞大,没有导游带领很容易迷路。团队不会等人,迟到的话门票就作废。为了不错过参观,我们不得不压缩前面的行程。结果就是,非常后悔!
除非像我一样对尼禄特别感兴趣,否则不推荐这里。(参观完,我对尼禄的兴趣都减少了。)
3
罗马斗兽场 · 公元80年

公元72年,弗拉维王朝的第一位皇帝韦斯帕芗,下令抽干尼禄金宫的人工湖,在原址上建造一座大型圆形竞技场,旨在赢得民心并削弱尼禄暴政留下的阴影。韦斯巴芗于公元79年去世,未能目睹竞技场的竣工。其子提图斯继位后,于公元80年完成了这座“弗拉维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 Flavium),即今天的罗马斗兽场。
圆形竞技场(实则是椭圆形)是罗马人独创的,在罗马帝国境内修建过200余座。但仅有罗马这座被称为“Colosseum”,因其毗邻“尼禄巨像”(Colossus of Nero)而得名。这尊巨像因其宏伟而深受民众喜爱,因此韦斯帕芗保留了它,仅将尼禄的脸改成了太阳神。
公元80年,为了庆祝斗兽场的落成,提图斯举办了一场长达100天的盛大庆典,期间包括无数次角斗士对决、野兽搏斗,以及模拟海战的表演。根据古罗马史学家记载,在这些血腥的竞技表演中,成千上万的动物、战俘、罪犯以及奴隶被迫战斗至死,供罗马市民娱乐。斗兽场的工作人员不得不在竞技场内四处喷洒香水,以掩盖血腥味。
斗兽场的设计堪称古罗马工程技术的巅峰。椭圆形的建筑可容纳约5万名观众。观众席分四层,按照社会等级划分:皇帝与元老院成员坐在最前排;上面一层是贵族;再上面是平民;最上面则是外国人、奴隶和妇女。遗憾的是,原始座位已无存留,只能依靠想象还原。
罗马斗兽场的外墙是古罗马建筑的经典之作,高约48.8米,相当于现代16层楼的高度。原本表面覆盖大理石并镶嵌青铜饰品,但大部分装饰在中世纪时被拆除,用于其他建筑。彼时,斗兽场俨然成了一座采石场。
它的四层结构不仅展现了罗马人的工程技术,也体现了建筑美学的发展。每一层的立柱风格各不相同,反映了罗马人对希腊建筑风格的继承与创新。从下到上分别为:多立克柱、爱奥尼柱、科林斯柱和科林斯壁柱(即贴在墙面的装饰性柱子)。第四层还设有一圈方形窗洞和支撑遮阳帆布的支架孔,用于悬挂巨大的帆布遮阳伞,为观众遮阳。
尽管斗兽场外墙已部分坍塌,但这四种不同风格的石柱依然清晰可见,成为它最具辨识度的标志之一。
今天,尽管风雨侵蚀,地震摧残,这座庞然大物依然矗立在罗马城中心,成为游客必游之地。
作为罗马最热门、最拥挤的景点之一,斗兽场里的游客摩肩接踵,夏季更仿佛是在粘稠的汗海里穿行。那么,如何才能轻松优雅地游览斗兽场呢?我的建议是:购买顶层游览的票!
在顶层,你不仅能俯瞰斗兽场的全貌,还能享受近乎包场的体验。我们一家在顶层游览时,待了一个小时,只遇到了不到十位游客。






当然,顶层的票也很难抢,关于抢票的攻略,请移步我的文章【意大利|瑞士|英国】欧洲三重奏:意韵瑞彩,英伦风情(行程及攻略篇)
逛完顶层后,我们来到楼下,想体验一下普通票游客的二层视角。但拥挤的人潮让我们难以忍受,没走几步就匆匆寻找出口,离开斗兽场去外面透气了。
4
提图斯凯旋门 · 公元81年

如果说罗马斗兽场是帝国辉煌的象征,那么附近的提图斯凯旋门则是罗马人铭记胜利的丰碑。
公元70年,提图斯率领罗马军团攻陷耶路撒冷,平定了犹太战乱,并带回大量战利品。为了纪念这一胜利,他的弟弟——在其后继位的皇帝图密善,于公元81年下令在通往罗马广场的圣道上修建了这座凯旋门,以颂扬提图斯的功绩。
我们通常认为古罗马建筑是白色的,但事实上,提图斯凯旋门最初是五彩斑斓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彩色大理石被拆除,壁龛中雕像的鲜艳色彩也逐渐褪去,铭文上镶嵌的青铜亦已消失无踪。岁月,为它洗尽铅华,让它一身洁白。
和大多数古建筑一样,提图斯凯旋门经历过重建。背面的柱子下半部分刻有纹路,上半部分是光滑的。光滑的部分就是后来重建的。

5
古罗马广场 · 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4世纪

由斗兽场方向走过来,穿过提图斯凯旋门,就进入了古罗马广场。
我本来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本篇游记中提到的建筑,但由于古罗马广场上的建筑时间跨度极大,较难给它们安排位置,干脆把它们一股脑儿放在提图斯凯旋门之后进行介绍。
古罗马广场是罗马的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它曾是元老院会议的场所、凯旋仪式的终点、民众集会的中心,也是市场和神庙的聚集地。从罗马王政时期(公元前7世纪)到帝国晚期(公元4世纪),广场见证了罗马从城邦崛起到帝国衰落的整个过程。
漫步在古罗马广场遗址,尽管大多数建筑已残破不堪,仍能感受到昔日的辉煌。
维斯塔贞女之家(House of the Vestal Virgins)

这座建筑曾是维斯塔贞女的居所,最早建于公元前6世纪,后经多次修缮扩建。六名贞女从贵族家庭中选出,10岁起守护神庙圣火,并在30年服役期内保持童贞。
神庙的圣火象征着罗马的兴盛,据说如果熄灭,将预示国家灾难。
公元394年,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下令关闭该神庙,熄灭已经燃烧了至少一千年的圣火。(果然罗马帝国没撑多久就垮台了……)
如今,遗址中仍可见宽阔的中庭和几尊维斯塔贞女的雕像,见证着她们昔日的荣耀与神圣职责。

卡斯托和波吕克斯神庙(Temple of Castor and Pollux)

这座神庙最早建于公元前5世纪,以纪念在湖里战役中帮助罗马人的双子神——卡斯托和波吕克斯。传说他们曾在战场上显灵,帮助罗马击败敌军。如今神庙仅存的三根巨柱,也成为古罗马广场的标志性遗迹之一。
尤利乌斯·凯撒神庙(Temple of Divus Julius)

凯撒是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他的改革与扩张削弱了元老院权力,导致他于公元前44年被刺杀。其养子屋大维(即后来的奥古斯都)为了巩固权力,将凯撒神化,并于公元前42年在他火葬的地点修建了这座神庙。这是罗马历史上第一座为凡人修建的神庙,开启了日后皇帝神化的传统。
凯撒神庙如今仅存基座和台阶,但这座遗址仍能引发游客对这位一代枭雄悲惨结局的深深慨叹。
安东尼努斯和法乌斯提那神庙(Temple of Antoninus and Faustina)

元老院建造这座神庙是为了纪念皇帝安东尼·皮乌斯(公元138-161年)和他的妻子福斯蒂娜。
这座建筑是罗马陷落后发生的许多变化的缩影。在中世纪,这座神庙遭到掠夺。大理石柱子上高处的切口就是掠夺者试图切断柱子留下的。绿色的门是16世纪这里被改造成教堂时所加。
维斯塔神庙(Temple of Vesta)

供奉炉灶与家宅之神维斯塔,是古罗马广场最重要的宗教场所之一。圣火由维斯塔贞女日夜守护,象征着罗马城的永恒。神庙最早可追溯至王政时代,现存遗迹为公元191年的重建版本。
照片左侧稍矮的石柱与墙就是维斯塔神庙。

元老院(Curia Julia)

罗马元老院的会议厅,最早由凯撒下令建造,后由奥古斯都完成。这里是罗马共和国与帝国政治权力的中心,许多重大决策都在此做出。现存建筑为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的修复版本。
塞维鲁·塞普提米乌斯凯旋门(Arch of Septimius Severus)

公元203年为纪念皇帝塞维鲁在帕提亚战役中的胜利而建。这座三拱凯旋门上雕刻着罗马军队的征战场景,描绘了罗马在东方战场上的辉煌战绩。门上的铭文原本包括塞维鲁和其子盖塔的名字。但在兄弟斗争中,卡拉卡拉杀害了盖塔。取胜后,将盖塔的名字抹去。
马克森提乌斯和君士坦丁大殿(Basilica of Maxentius and Constantine)

萨图尔努斯神庙(Temple of Saturn)



6
图拉真记功柱 · 公元113年

罗马帝国在图拉真皇帝(公元98—117年在位)的统治下达到了鼎盛时期,不仅版图空前辽阔,经济与军事也达到了顶峰。
图拉真广场是这位皇帝最伟大的建筑成就之一。其修建资金主要来自征服达契亚(今罗马尼亚及周边地区)的战利品,其中包含了大量黄金。
为腾出空间,工程师削平山脊、填平谷地,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公共广场。广场内包含巴西利卡、图书馆、商铺及纪念性建筑,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群之一。但现在也只能对着断壁残垣展开想象了。
广场中的图拉真柱高约43米,远远望去便十分醒目。它纪念的是图拉真在达契亚的胜利。柱身雕刻着螺旋形浮雕饰带,记录了达契亚战役的过程。雕刻家们采用浅浮雕技术以保持柱身轮廓,顶部带宽逐渐加宽以便辨识,最初还涂有颜色使画面更加生动。
尽管如此,要完整阅读图拉真柱上的故事仍颇具挑战。如果对这些浮雕感兴趣,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第九册提供了深入解析。(书中还提到,罗马文明博物馆曾收藏一份高质量的浮雕复制品,但该博物馆现已关闭。)
早期图拉真柱的柱冠是一只巨鸟,后来被图拉真像所取代。塑像又在中世纪消失不见。16世纪末,教宗西斯笃五世下令在柱顶立起圣彼得雕像,至今依旧保存。
附近还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图拉真大市场,我们这次没有去。老田在他的游记罗马纪行 之 古迹篇中有提及。(为了避免两篇游记太相似,我这次动笔前特意没有读他的游记。那篇里有图拉真市场,是他告诉我的。)
7
万神殿 · 公元125年


万神殿最初由奥古斯都的亲信兼女婿、名将阿格里帕于公元前27-25年建造,是一座传统的长方形神庙,供奉罗马诸神。公元80年,它毁于大火,后由图密善修复,但公元110年左右又遭雷击损毁。如今我们看到的万神殿,是由哈德良皇帝在公元118-125年间重建的。尽管建筑风格完全不同,哈德良仍保留了阿格里帕的名字,在正面山墙上刻下“M·AGRIPPA·L·F·COS·TERTIVM·FECIT” (卢奇乌斯之子马库斯·阿格里帕在第三次任执政官时所建),以致敬最初的建造者。
万神殿最初供奉罗马诸神,是多神教信仰的象征。公元609年,拜占庭皇帝福卡将其赠予教皇博尼法修四世,随后它被改为基督教教堂,因而得以保存至今。如今,万神殿依然作为教堂使用,尽管内部布局有所调整,但建筑本身基本保留了罗马时代的风貌。
万神殿的入口由8根巨大的埃及花岗岩科林斯柱支撑,上方是希腊风格的山形墙,铭刻着阿格里帕的名字。
万神殿最引人注目的是直径和高度均为43.3米的巨大穹顶,这一纪录保持了近1400年,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被超越。穹顶顶部的“眼”(oculus)直径约9米,是建筑唯一的自然光源,光线随时间变化,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穹顶象征着苍穹,内部曾装饰镀金青铜,宛若星空。但许多青铜饰件在17世纪被教皇乌尔班八世拆除,用于铸造圣彼得大教堂的华盖和教廷火炮。尽管如此,万神殿依然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典建筑之一。
万神殿对后世建筑影响深远。米开朗基罗在设计圣彼得大教堂穹顶时曾惊叹这是“天使的设计”,布鲁内莱斯基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也借鉴了其结构。更不用说,美国华盛顿的国家艺术馆、法国巴黎的先贤祠等诸多纪念性建筑,都能看到万神殿的影子。
我们下榻的旅店就在万神殿附近,因此它成为我们在罗马参观的第一座古代建筑。在喧嚣而炎热的罗马夏日,步入这座千年遗迹,感受它带来的清凉、静谧与庄重,实在是一种难以忘怀的体验。
8
马可·奥勒留记功柱· 约公元193年

马可·奥勒留记功柱是效仿图拉真记功柱的形式制作的纪念日耳曼战争胜利的圆柱。圆柱表面的浮雕以螺旋形饰带从底部盘旋至顶部,再现了公元170年前后,马可·奥勒留率军抗击日耳曼部落的场景。
然而,从艺术表现和历史深度来看,马可·奥勒留记功柱的细腻程度和叙事的连贯性似乎难以与图拉真记功柱的卓越成就相媲美。并且,究竟是哪位皇帝下令修建的,也不甚清楚。

到了16世纪末,教宗西斯笃五世下令修复这根纪念柱,并将原本可能是马可·奥勒留塑像的柱顶更换为圣保罗的雕像,以彰显基督教文化的精神。(同一年,他还下令在图拉真柱上立起了圣彼得像。)
广场一隅的基吉宫,最初是16世纪基吉家族的豪华宅邸,经历多次变迁,1961年被定为意大利首相官邸。纪念柱与国家行政中枢的紧密相邻,成为了罗马古城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生动象征。
9 戴克里先浴场· 公元305年
戴克里先浴场是罗马帝国最宏伟的公共浴场之一,代表了古罗马浴场文化的巅峰。它由皇帝戴克里先于公元295年下令修建,并在他退位后完工。浴场设施齐全,能同时容纳数千人。
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受教皇的委托,把戴克里先皇帝的浴场中心部分改建为教堂,即天使与殉教者圣母大殿。
教堂的外墙呈向内凹的弧形,因为这面墙直接沿用了戴克里先浴场的“热水浴室”和“冷水浴室”的间隔墙。
关于教堂内部的原始用途,现有资料存在分歧,一说其主体位于冷水浴室内,另一说则为温水浴室。无论如何,这座教堂显然继承了浴场原有的建筑格局,使其成为罗马少见的由古典遗址改建的宗教建筑。
遗憾的是,我们到访时正值下午闭馆,未能入内一探究竟。关于教堂内部的更多细节,老田的游记罗马纪行之博物馆和教堂篇中有详细描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也请后来者谨记,该教堂下午1到4点关门,避免像我们一样扑个空。
戴克里先浴场是罗马帝国最后一座由皇帝修建并赠予公民的大型公共浴场。10年后,君士坦丁皇帝虽也修建了一座浴场,但规模还不及戴克里先浴场的十分之一,这标志着罗马公共浴场文化的衰落。随着帝国财政紧缩与城市人口减少,庞大的浴场逐渐失去昔日的辉煌,最终成为历史遗存,见证着罗马帝国繁华落尽的结局。
10
君士坦丁凯旋门· 公元315年


君士坦丁凯旋门位于斗兽场旁,由元老院为纪念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2年战胜马克森提乌斯、统一罗马帝国而建造,并于公元315年完工,该年恰逢君士坦丁登基10周年。
凯旋门的雕刻元素并非完全原创,许多浮雕取自早期的凯旋门和纪念碑。例如,圆形浮雕描绘了哈德良皇帝,方形浮雕则刻画了马可·奥勒留。关于这一做法,史学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罗马帝国国力衰退,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精美雄伟的建筑(工期只有不到3年),只能借用旧作;另一种则认为这是刻意将君士坦丁与2世纪的“好皇帝”联系起来,借用过去的荣光强化其统治的合法性。
由于凯旋门紧邻斗兽场,斗兽场的顶层成为俯瞰与拍摄凯旋门的绝佳地点。去斗兽场,尤其是顶层的大家千万不要错过这个“观景台”。
除了漫步于古建筑遗址,罗马的博物馆同样是追溯帝国辉煌的重要窗口。其中,罗马国家博物馆与卡比托利欧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古罗马遗存,是古罗马爱好者不可错过的文化宝库。
11
罗马国家博物馆

罗马国家博物馆馆藏丰富,陈列着大量古罗马雕塑、壁画与镶嵌画,其中不乏极具代表性的艺术珍品,生动再现了古罗马社会的风貌与美学追求。

掷铁饼者是约公元前450年古希腊青铜原作的罗马复制品。原作出自古典早期雕塑大师米隆之手,但已不复存在。
古罗马人对希腊艺术推崇备至,对希腊雕塑的需求巨大,复制品生产由此应运而生。仅掷铁饼者的复制品,就发掘出多件。
对希腊与罗马人而言,人体之美象征着宇宙秩序的和谐。掷铁饼者反映了古典时期对理想美的追求。

这尊拳击手坐像创作于公元前100年至前50年之间,是希腊化时期的原作,与此前崇尚完美身材的希腊雕塑风格截然不同。

他满脸伤痕,双手缠着绷带,似乎刚刚结束一场艰苦的比赛。这座雕像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展现了希腊化时期艺术对人性与现实的深刻关注。

这尊雕像塑造了奥古斯都以大祭司身份示人的形象。
雕塑家赋予他一张年轻化、理想化的面容,远比他当时的实际年龄年轻得多。 奥古斯都在的公元前13年底或12年初成为大祭司,这时他已年逾五十。

这间房间的壁画原本位于奥古斯都妻子利维亚的别墅中,绘于约公元前30至前20年期间,是第二风格壁画晚期作品。
壁画描绘了一座宁静的花园,葱郁的树木、翩飞的鸟儿、繁盛的果实在炎热的罗马夏日里带来一丝清凉。

国家博物馆里虽然宝藏不少,游客却不多,逛起来非常自在。
12
卡比托利欧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成立于1471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公共博物馆。馆藏丰富,囊括了众多古罗马艺术精品,诉说着这座帝国之都的辉煌历史。

博物馆庭院里,游客可以看到君士坦丁大帝的巨大石像残骸——包括他的头部、手掌、脚部和部分四肢。
原雕像高达9米,曾端坐于君士坦丁大教堂内,象征帝国的至高权威。
由于雕像核心部分由砖块砌成,仅部分大理石外层得以幸存。

这脚也没那么臭吧?

拔刺的男孩是一座希腊化时期的青铜雕塑,描绘了一名罗马少年专注地从脚上拔除刺痛他的异物,姿态自然生动。这座雕塑是极少数未曾湮灭的罗马青铜器之一,历经千年仍完好无损,见证了古罗马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准。

作为罗马城的象征,这尊青铜雕像刻画了母狼哺育双胞胎罗穆卢斯与瑞摩斯的场景。根据传说,罗穆卢斯最终成为罗马的奠基者。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这尊母狼雕像出自公元前5世纪的伊特鲁里亚人之手,然而近代科技检测表明,母狼的部分实际上是11至12世纪的复制品,而两个婴儿则是15世纪晚期文艺复兴时期的补作。

这座骑马像是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古罗马骑马雕塑,塑造了哲学皇帝马可·奥勒留(公元161—180年在位)的英姿。他因其著作《沉思录》而广为人知。
至今,一尊复制品仍矗立于卡比托利欧山上,守望着罗马。
令人意外的是,这座雕像得以幸存,并非因为后人珍视其艺术价值,而是由于中世纪的人们误以为他是第一位承认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因此在基督教徒破坏异教雕塑的风潮中幸免于难。这一历史巧合,让这座雕像成为研究古罗马艺术的重要见证。

上文提到的几尊雕像,都集中在一个大厅里,赶时间的游客只看这一个大厅也已足够。

当然如果你时间多,卡皮托利欧博物馆里还有不少其他宝藏。

博物馆外面也很好看。虽然上面这张照片看不出来,但骑马王、拔刺娃和喂奶狼,在博物馆外都有复制品,不花钱就能看。
加映 · 罗马的方尖碑们

罗马拥有13座方尖碑,其中8座是从埃及掠夺而来,另有5座为罗马人仿制而成。这些来自埃及的方尖碑不仅是战利品,更象征着罗马对埃及的征服与文化吸纳。而那些仿制的方尖碑则体现了古罗马卓越的工程技术与深厚的文化包容性。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至今依然诉说着罗马辉煌的过去。
虽然我们没有逐一寻访所有的方尖碑,但在旅途中,依然偶遇了不少座。可是我写累了,就按照遇见它们的顺序,贴一下图吧。







千余年后,硝烟散尽,繁华不再。但只要你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拥有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充满想象力的心灵,古罗马的辉煌便永不消逝。
当你站在这些古老的建筑前,闭上眼睛,仿佛能感受到古罗马的脉搏在跳动。帝国的荣光并未随着时间消逝,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永存于今天的罗马。古罗马的辉煌,依然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熠熠生辉,等待着你去发掘、去感受、去想象。
罗马,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段历史的延续。它提醒我们,文明的伟大不只在于它的存在,更在于它如何被后人铭记、传承并赋予新的生命。



公众号:加州娃行天下
微信扫码关注我们

